本文转自:解放日报

从易

去年,香港TVB推出的聚焦中国脱贫攻坚伟大工程的纪录片《无穷之路》赢得如潮好评,被国家广电总局评为20部“2021年度优秀海外传播作品”之一。

今年,《无穷之路2:无价之保》(以下简称《无价之保》)推出,再度赢得关注与热议,以豆瓣9.5分的高分收官。

《无价之保》是对《无穷之路》的延续,继续关注国家的民生工程,这一次将视角聚焦于国家的生态文明建设之路,通过跟随节目组一行5人历时两个多月,走遍了全国十多个省市的踪迹,来记录国家与各地百姓用心守护大自然的动人故事。“无价之保”寓意的是,好的生态环境是“无价之宝”,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也是无价的。议题十分宏大,而《无价之保》成功地将其表现得引人入胜、感人肺腑。在笔者看来,秘诀就在于“三真”:真看、真听、真感受。

第一是“真看”,真正去亲历,真正用眼睛去观看。很多环保纪录片采用的是无主持人模式,直接用摄像头去捕捉一切。两季《无穷之路》则让观众跟随着主持人陈贝儿的镜头和眼睛去见证一切。“去年爬天梯,今年爬天山”——去年的《无穷之路》,陈贝儿穿梭6个省份深度探索中国脱贫之路;今年的《无价之保》,陈贝儿的行程更加密集,一路上山又下海,有风雪怒吼也有烈日炎炎。

这种“沉浸式”体验的拍摄方式,让观众跟随陈贝儿亲历这一切,去目睹藏羚羊宏伟的迁徙,去乘船艇巡逻长江,去感受库布齐的风沙,去海南潜水了解当地保护珊瑚的情况……生态重建之路这样的宏大主题,变成真实可感的经历,观众直观地感受到生态环境“破坏—重建”之间的强烈反差——破坏太容易、重建太困难,生态建设的艰辛由此体现,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亦充分彰显。

第二是“真听”,去聆听为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而无悔付出的一个个普通人的声音,让宏大的命题始终拥有一个平民化、人文化的视角。

节目第一站来到可可西里,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由于藏羚羊绒非常值钱,可可西里的藏羚羊遭受盗猎者前所未有的杀戮。1992年,索南达杰号召一批藏民保护藏羚羊。两年后,他不幸死在盗猎集团的枪下。索南达杰的妹夫扎巴多杰接过反盗猎的责任,也为保护可可西里牺牲了。节目访谈了索南达杰的两个外甥即扎巴多杰的儿子,如今他们是无人区中两个保护站的站长。虽然舅舅和父亲都因为反盗猎而牺牲,他们依然勇敢地承担起父辈未竟的使命,继续保护可可西里,在无人区一守就是20多年。不适宜人类生存的无人区条件非常恶劣,高寒、缺氧,保护站只能靠太阳能发电、靠烧煤取暖、没有水洗澡,但他们克服重重困难,坚持了下来。

诚如纪录片支持人所说:“我们知道英雄人物就好像一个标签,你了解了他的事迹,可他还是高高在上的,你或许很难和他同频,但是很难得,我们找到了索南达杰的外甥,还有索南达杰的同学,我们希望透过身边人,更立体地来看看这样的精神人物,我们普通人就会更有感觉,更能感受到英雄的可贵。”《无价之保》的“真听”,让英雄的形象在普通人的诉说中更加丰富、有血有肉,让观众感受到一股浩然正气。

第三是“真感受”。从《无穷之路》到《无价之保》,主持人陈贝儿延续了她真性情、有温度的采访,无论到什么情境、采访的是谁,她都很好地融入其中。她不怯于表达自己的感情,直率地向对方回应自己的情绪,感动了就落泪,钦佩了就主动握住采访对象的手,或者给对方一个温暖的拥抱。得益于她的真感受,观众很容易就进入她交流的情境,与她同频共振,与她感同身受。在一定程度上,陈贝儿代表的是在城市里长大的年轻人的视角,他们往往经由网上信息、报纸新闻、别人口中去了解一些时代的宏大主题,脚离真实的土地比较遥远。从《无穷之路》到《无价之保》,又一次跟随着陈贝儿“上山下海”,都市里的年轻人或许可以前所未有地感受到自己与大自然是如此休戚与共,明白环境保护是每个人的责任。

以鲜活动人的叙事,让纪录片抵达人心、触发行动,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到环保事业中,力所能及地为环境保护多出一份力,这应该就是纪录片《无价之保》无形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