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煜戴陵阳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聚焦建设美丽中国,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绿色发展是构建高质量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然要求,是解决污染问题的根本之策”。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应统筹各层级平台各环节工作,从加强规划、优化结构、把控过程、治理末端、营造环境出发,以产业升级绿色化厚植中国式现代化绿色本底。

加强顶层设计,用政策激发产业结构绿色化动力

推动政策落地。近期,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针对加快产业结构绿色低碳转型等关键问题明确改革要点。要将各层级产业绿色化和绿色产业化政策梳理精简,对产业绿色焕新项目、绿色环保项目给予财税、金融、投资、价格政策等标准体系一揽子政策优惠和窗口指导,将节能环保、双碳要求落实到项目可研分析、中试和管理实施全过程,推动落地落实。在政策执行过程中,严格绿色项目认定标准和评估方法,打造公共信息平台,杜绝“洗绿”现象,提高绿色政策可信度。

增强规划效能。坚持协同转型,将绿色转型要求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充分考虑不同地区、不同行业发展实际,将产业产品绿色化纳入各级“十五五”规划纲要,突出绿色发展工作导向,科学设定绿色转型的时间表、路线图,上调各级资源能源、产业绿色转型等指标考核权重,将考核结果作为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奖惩和提拔使用的重要依据,扩大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范围。

推进市场化环境权益交易。建立健全生态权益“总量控制—配额交易”机制,探索建立完善碳排放权、排污权、用能权等市场化环境权益交易体系,推进碳排放权交易覆盖水泥、钢铁、电解铝等行业。支持探索“绿色银行”发展模式,建立完善自然保护地内自然资源资产特许经营权制度。

合理调整结构,用市场优化用能产业合理化配置

能源消费低碳化。重点控制化石能源消费,加强可再生能源项目建设和新上项目用能保障衔接,各地新增可再生能源消费可作为新上项目能耗指标来源。鼓励通过购买绿电绿证增加可再生能源消费,推进新能源市场发展进程,促进电网调峰、储能和智能化调度能力持续升级,提升电力系统调节能力和新能源消纳比例,持续构建完善新型电力系统。进一步推动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打造“零碳工厂”“近零碳工厂”。

产业结构高端化。针对原有产业结构偏重偏煤状况,优化产业规模和格局,打通产业迈向中高端通道,统筹推进传统产业、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积极推动传统产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新兴技术与产业绿色转型升级深度融合,提高数字技术对产业发展的渗透性和覆盖性。深入实施小升高、高升规计划,促使产业结构变轻、发展模式变绿、经济质量变优,推动产业链向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攀升。构建全省清洁能源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推进国产工业软件普及应用,支持传统产业绿色化智能化改造。

产业集群低碳化。一方面,运用产业基金、项目试点等政策引导重点绿色产业及其上下游配套企业组建绿色产业集群。另一方面,工业集聚有可能加剧水土资源需求主导型的市场短缺甚至引发资源性枯竭,应鼓励工业企业运用先进设备和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高水土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加快建设数字园区、绿色工业园区,提高园区平台内生产企业和基础设施集聚的绿色化水平,不断发展壮大先进制造业集群。

推动科技创新,用技术提升企业生产过程智能化的水平

科学管控源头。建立完善“两高”项目分类管理、分类处置、动态监控机制。提高“两高”项目能耗准入标准,对能耗强度不降反升地区“两高”项目实行缓批限批,产能过剩的“两高”行业按照“减量替代”原则压减产能;其他新上“两高”项目能效须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深入挖潜存量项目,依法依规淘汰落后低效产能。推进原材料替代,加大清洁能源推广应用,推进原辅材料无害化替代。

加强过程管理。深入实施传统产业焕新工程,以国家标准提升引领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实施“智能+”改造提升工程,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提升传统产业,针对重点行业、重点污染物排放量大的工艺环节,研发推广过程减污工艺和设备,采用补齐碳捕集、利用和封存技术、设备,推动绿色工厂、绿色供应链建设。

强化碳足迹核算评价能力。打造碳足迹公共服务平台,汇集核算、认证、金融、贸易、法务服务商,帮助行业企业应对绿色壁垒和绿色供应链,发布碳足迹信息,推动重点企业和产品的碳足迹认证,推广低碳产品优秀案例。围绕优势产业链开展产品碳足迹认证示范,鼓励开展零碳光伏、零碳动力电池等品牌示范。根据《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要求,对标国际先进水平,结合产业发展实际,制定修订节能降碳、环保、安全、循环利用等领域标准。

加强末端治理,用循环保证资源利用空间最大化

改造末端治理设施。开展多污染物协同治理应用示范,稳步推进传统高耗能行业超低排放改造。依法治污,深化环境影响评价与排污许可制度改革,斩断“黑色产业链”。

加强资源循环利用。围绕粉煤灰、副产石膏、钢渣、化工废渣、冶金尘泥等大宗工业固废,推动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基地建设。加快推广规模化高值化综合利用技术和装备,拓展在产业、基建、生态修复等领域的应用。围绕钢铁、有色、贵金属、塑料、橡胶等城市矿产资源,构建专业化“废弃—回收—拆解—深加工”循环型产业链条及产品全生命周期标识追溯体系。提升资源循环利用数字化水平,加强大数据、区块链等互联网技术在再生资源领域的应用。

推动产业循环组合式发展。推动能源、钢铁、石化化工、建材等行业耦合发展,大力开展钢化联产、炼化一体化、林浆纸一体化等示范应用。鼓励产业链上下游协同降碳,构建企业首尾相连、互为供需、互联互通的产业链条。

动员社会力量,用理念营造消费节约低耗化环境

从政府层面,加强绿色发展的多边合作平台建设,对内对外推广复制绿色转型成效。组织开展“零碳工厂”“近零碳工厂”建设,引导工厂以科学降碳为目标,建立温室气体排放管理体系,促进工厂温室气体净零排放,助力碳达峰碳中和战略落地。

鼓励企业坚持ESG理念,弘扬企业家精神,追求积极社会影响,强调企业在商业行为中追求可持续发展和维护社会公共道德的重要性。

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倡导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绿色转型,打造绿色消费场景,健全绿色消费激励机制,倒逼产业绿色化和绿色低碳产业发展,促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建设。

推动绿色创新成果研发应用,培养绿色人才。从义务教育阶段设置绿色创新课程,增加绿色产业方向的课程设计和教材内容。鼓励在可再生能源、智能能源管理、环保交通工具、可持续建筑与城市规划、智能农业与精准农业、循环经济、水资源管理与保护以及海洋科技等领域的绿色科技创新,建设协同创新平台,支持企业牵头、学校科研院所参与、依托各类实验室组建绿色低碳技术创新联合体,深化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提升绩效考核中绿色技术专利和软件著作权的考核比重,突破关键共性技术,加强基础研究和核心技术研发,促进绿色低碳技术产业化应用,加大绿色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作者单位:孙煜,江苏省社科联;戴陵阳,中共江苏省委巡视办。本文为江苏省社科基金(21WMB041)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