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晏惠轩

邓云飞说自己和杨元波很有缘——高中同班,工作同单位,曾经都是检察干警如今同为纪检监察干部,连驻村也分在了同镇的相邻村。

去年5月,按照省纪委省监委安排,35岁的邓云飞来到黔东南州从江县龙图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原本还有些忐忑的他,竟然碰到了同样刚到任的老同学——宰门村驻村第一书记杨元波。

两颗年轻的心碰到一起,火一样的热情被点燃。

这不,持续发展壮大的“从江图门制衣有限责任公司”就是两人抱团发展的杰作。

公司的前身叫青梅巾帼扶贫车间,曾经是东西部协作项目,车间原有35台制衣设备,因为订单不足,基本处于停工状态。在省纪委省监委上一届驻村工作队的努力下,龙图村和宰门村合伙注册了“从江图门制衣有限责任公司”,希望以此带动群众就业、促进集体增收。

到村后,公司发展的接力棒交到了邓云飞和杨元波的手里。但是,邓云飞和杨元波也发现,公司刚刚起步,场地、设备和人员有了,订单却成了最大难题:由于公司新成立,没有什么名气,几乎没有谁愿意“递上”订单。同时,公司制度不规范、管理水平低、市场竞争力弱等问题也摆在两人面前。面对这些困难,两人一致认为,只有两个村抱团,公司才能获得发展。于是,二人把两个驻村工作队聚在了一起,大家一起商量如何才能把公司发展起来,不仅要为宰门村和龙图村集体增加收益,还要让两个村的妇女能够就近就业。

说干就干,他们从人员管理、制度建设、订单来源等多方面入手,积极为公司生产经营努力。

那段时间,杨元波和邓云飞四处奔走,先后联系了省建工集团、省建养集团、从江劳务公司等单位,协调争取了近200万元的订单。同时,利用东西部协作的机遇,还积极和广东佛山、东莞等地企业对接,为公司承接了广东省的来料加工订单约130万元,保证了新公司的正常运转。

临近国庆,车间还是一派繁忙。

“现在一个月有3000元左右收入,干净又轻松,不仅在家门口就能挣钱,还可以照顾小孩和老人,比外出打工强。”48岁的易地扶贫搬迁户石荣秀花正在缝制夹克,像她这样在车间工作的,还有10多位侗族妇女,不用外出打工就能有稳定的收入,大家很满意现在的生活。

目前,图门制衣公司每月可生产各类服装约4000件,每年可为村集体带来近10万元的收益。

有了第一次成功的经验,邓云飞和杨元波信心更足了。离制衣厂一路之隔的种桑养蚕龙头企业从江怡家人有限公司成为了他们新的目标。这家集桑苗种植、蚕种孵化、蚕茧回收、丝绸加工等产业于一身的“大块头”,对蚕茧需求存在较大缺口。

两人敏锐地嗅到了机遇。协调资金在龙图村和宰门村同时发展“种桑养蚕”项目,建设标准化蚕房2500平方米,种植桑叶250余亩,已发展6户农户从事种桑养蚕。在工作队的努力下,两村蚕桑产业快速发展,为当地编织新“丝”路。

“接下来,我们将发动更多农户利用闲置房屋开展种桑养蚕,形成集桑叶种植、蚕种孵化、蚕苗养殖、蚕茧加工的一体化产业。”邓云飞和杨元波告诉记者。

“同窗,同事,同驻村,我们还要一起继续抱团发展。”杨元波表示,两村将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走出一条资源互补、优势共享、合作共赢的发展之路。